谁穿了我的秋裤

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放屁

截图来自于《无问西东》,是沈光耀对于私自去给饥饿的孤儿们送食物的回答。这里我没有谈这部电影,我发散地想了想别的东西。

用胡适的观点来讲,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,应该看对待弱者的态度。从我个人理解,对弱者的定义,或许指社会地位,或许指身体健康,或许指经济情况等等,广泛来讲,是社会上需要帮助的那些人。如果这样去想,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弱者,没有谁会是绝对意义上的强者。但我知道并非每个人都如此认为,这里仅从一方面来举例——地域歧视。

近期我开始考虑到另外的城市继续学习,其中备选的有上海。我忽然联想到关于地域歧视的一些言论,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上海。当然,尚未真正去过,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,我到北京以前也曾想过这个事情,但或许是北京的外地人占比很大,我也没有在北京工作,所以并没有很深刻地体会到。

比较有记忆的是某个体育课上,体育老师是一位高个子性格爽朗的北京本地女性。我们在课间休息时谈起一些轻松的话题,有同学便问她大学时是否被许多人追求。她回答说,当然了,就冲着我是北京本地也有很多啊。转而她又说,但我肯定不会找外省的人谈恋爱,这是实话。在我的记忆里,她确实很直率,所以她很坦诚地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。

还有一位男同学,工作上有一些接触,风趣幽默,不过某次在朋友圈,见他转发了关于作为本地人,带着莫名的优越感和对外地人排斥的文章,并评论表示赞同,我便决定还是与他减少来往。

这些是个例,我接触的大部分本地人,至少从我的感受来说,是很友好的。虽然知道这种对本地人的优待总是存在,但仅仅是上学期间,并没有表现得过于让人不适。而非本地人很难留京,这个就不用我多言了,毕竟北京有资源上的优势。曾经我的高中数学成绩不佳时,数学老师仅询问了我初中学校,得知我是本校初中部以后,便莫名地对我有了信任。这样潜意识和明面上带有的,区别对待,生活当中其实处处存在。

地域歧视,经济发达的地方会歧视不够发达地方,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歧视不够久远的地方,这种歧视会表现在歧视对方的外貌长相,文化背景,口音谈吐,能力上的不信任,思想上的偏见。正如那位体育老师认为,外地同学追求她是为了北京户口那样,上海的各种家庭纠纷也和户口有关。我去北京上大学前,我家亲戚也对我说出过,找个北京男朋友吧就有北京户口了这种话。“你只是看上我的大城市户口”,这种想法也真不是空穴来风,新闻里见过,平日里也听说过。这里衷心希望,户籍这东西尽早取消。共产主义社会赶紧来临吧。异想天开。

歧视的产生,说到底是不平等。这种不平等,就代表着一方势强一方势弱。势强的一方总是担心失去这样的优势,选择保护自己,排斥势弱的一方。如果社会上人人平等了,真的实现共产主义了,财产公有,物质公有,那么失去了凭借的东西,歧视也便不再存在了。

歧视除了客观物质上的原因,大概也有心理上的原因。人类的七宗罪里有“骄傲”一词,这或许是歧视产生的原因。总是自认为是上等人,而不承认平等的关系,以此来得到虚假的高贵。便像那位朋友圈里的男同学那样,他能够仅仅因为一个户口就自命不凡,去抨击别人。再比如最近的大品牌辱华,闹得沸沸扬扬,我很难理解这个设计师的歧视从何而来,可能他的思想被“骄傲”所控制,已经没有理智可言了。

回到我思维的起点,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,随着改革开放迅速发展,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,如果中国是一个整体,那么我很难理解它的一部分国民在嘲笑另一部分国民,因为他们吃不饱饭,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,或者没有得到教育的机会,甚至仅仅是他们没有出生在一个发达的地区。这为什么会成为歧视的理由呢?同情心说出来也是会被嘲笑的词么?是会让人觉得毫无意义的话题么。但我还是想说,我无法理解这种想法,因为我认为人们应当有这样的同情心。同情心是行动上去参与,观念上去改变,我能为我的同胞们做点什么?我能够保护他们吗,我能够为他们获取更多的食物吗,我能够做到尊重他们吗?我能意识到,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一些人的牺牲上的吗?我能意识到,出生的不平等不应当成为任何人自卑或自傲的理由吗?我有资格去嘲笑他们吗。

这是在和平年代,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再怀有那样浓烈的爱国热情。在中国近代。那个满目疮痍的历史当中,有一些人,不为自己,不图富贵安逸,仅仅是想要这个国家更好一些。他们曾见过饿殍遍野,曾见过中国被列强狠狠地踩踏在脚下,他们看见过无助的老人与孩子,四周是残垣断壁,炮火连天。在我们这个年代,讨论信仰无人倾听。但即使是那个困难的年代,信仰也是无比珍贵的东西。否则教授们如何忍受着身体的折磨去为学生授课,在漏雨的屋棚里,学生如何专心学习,炮火当中谁会有勇气去继续做他们的学问?面对哭泣的母亲,孩子如何会选择战死沙场。我只是有些恍惚,原来那样烈火如歌的年代,青春是那样度过的。被社会的势利虚伪耳濡目染,你真的会以为不追求利益的人是傻瓜,为他人考虑的人是圣母。

《无问西东》的评论里也有“矫情”这样的词出现。有人说它煽情,或者虚假。他们不相信一个飞行员会用飞机去投递食物,为了救几个小孩,那在他们的眼中是浪费资源。这三个故事其实说起来很简单:一个名门子弟为救国而放弃美好的人生,选择当飞行员最后以身殉国;一个研发核导弹的科学家学生时期的爱情;一个广告公司高层怀疑人心的贪婪最终仍然选择资助四胞胎。它披上了理想的外衣,带着些童话的色彩,又有些年轻人的真挚。可能因为我还年轻,所以我相信这些故事是有可能真的发生的。其实陈楚生所饰演的,纠结于学文还是学理的那个学生最贴近我们,有多少人也是抱着因为成绩好的人都学理,因为学理以后好找工作,因为学理比较被认可的种种想法去选择自己的方向的。而梅贻琦说,真实,是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、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。这是我从里面看到的最珍贵的一句话。

这部电影你不能说它很完美,它也不够细腻。仅作为清华的校史纪念片的话它看上去很出彩了,作为一部独立的电影来看,我无法去评价。这里面有我喜欢的那些人,它让他们又活了一次,我很感谢。这里面也有我一直询问自己,无法向外界开口的问题,它对我有益。至少它让我有勇气去谈一些会被人笑话的傻傻的事情,去执着于我内心想要去执着的东西。一开始它的英文片名我有注意到,叫《Forever Young》,我合在一起解释为——做一个永远的少年,无问西东。

评论(5)

热度(8)